【信報財經新聞】[2019-11-30]沒有道德和法治 是你想要的香港嗎?
【信報財經新聞】[2019-11-30]沒有道德和法治 是你想要的香港嗎?

自反修例風波以來,大批年輕人參與示威,被捕人數逾5800人,當中大部分是學生,有104人是16歲以下,18歲以下就有約750人。冷冰冰的數字背後顯示了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香港年輕人道德和法治教育嚴重缺失。

注重德育讓青年遠離犯罪

筆者認為,香港政治氛圍惡劣,社會撕裂,政府執政陷入僵局,民心不穩、經濟增長緩慢、住房和赤貧問題加重等,是導致年輕人持續暴力犯罪案件增長更為複雜的社會背景與原因。

有人會說要賦予警察更大的權力去打擊年輕人犯罪,有人說罪魁禍首就是學校的通識課長期以來的「洗腦」教育,還有人說是回歸以來沒有做好國民教育和去殖民化等等。事實上,執法也好,某種教育也好,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典型的捨本逐末,解決不了問題不說,還會引起香港社會和年輕人的強烈反感,屬於「明明社會有病,卻要強迫青年食藥」。

最好的做法應該在於注重預防,在設立法規和社會保障綜合資源的投入配置上加大力度,引導年輕人注重道德和法治,遠離犯罪。通過道德和法治教育重培養年輕人作為現代社會公民在為人處事和職業生涯等方面的基本意識和習慣,包括守法、誠信、公平、規則、透明、權利、義務等,並在其一生中身體力行。

完整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應該是從年輕人的幼年時代開始,並伴隨其一生的,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合力推動,每個主體根據年輕人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特點分工合作,分梯次、有重點、有序地推進,不使任何年齡階段成為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盲區」。

日前楊潤雄教育局局長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年輕人較熱血,加上現今科技發達,學生在社交媒體中能獲得很多資訊,認為教育界有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他又指,局方不贊成暴力行為,強調香港是法治社會,任何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相關教育要立體及持之以恒

他又說,年輕人已為犯錯付出代價,罪成的人受法律制裁,受到應有懲罰,籲社會包容他們。楊局長在節目中所說的「罪與罰」、「寬嚴和愛護」的本質就是道德和法治教育。

試想一下,如果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地對年輕人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例如在學生無理罷課的時候有沒有人跟他講一講《最後一課》的珍貴,在學生盲目追求民主權利的時候有沒有人跟他講一講民主以外還有法治、自由、道德、義務,在學生打砸燒堵的時候有沒有人跟他講一講需要背負的法律責任和犯罪成本……「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道德和法治教育不應成為抽象的說教,一定要具體化和生活化並持之以恒,緊密結合年輕人的生活實際,方能使學生學以致用,並最終把教育內容轉化為自身的意識和習慣。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可以把古代的道德和法治傳統結合現代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和法治要求進行有機結合,再吸收海外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的經驗和做法,不斷形成香港特色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內容體系。

近期,修例事件的發生更突顯年輕人道德和法治教育的迫切,作為一項具有戰略性的工作,有關部門既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又不能過於急功近利,立足現實,更要眼於未來,保持遠見、定力、毅力和耐心。

年輕人是未來香港的主人翁,年輕人成為怎樣,香港的未來就是怎樣,成年人為香港這座城市做出了不懈努力和貢獻,成就香港這座城市的輝煌。今天的年輕人就是明天的成年人;試想一下,沒有道德和法治的香港,是你想要的香港嗎?

陳曉鋒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