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2019-11-30]中大替「假新聞工廠」洗白
【大公報】[2019-11-30]中大替「假新聞工廠」洗白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昨日發表了最新一次的傳媒公信力調查,讓人跌破眼鏡的,是收費報章中唯獨《蘋果日報》得分未有下跌,排名更由2016年的第八位急升至第三位。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則是網媒方面,幾乎所有得分高者都是立場反中。這些是否代表,如今立場反中的香港傳媒,公信力一定較親中傳媒高呢?

其實讀者只要想想《蘋果日報》等媒體,這五個多月來報道了些什麼新聞,相信都能大概知其公信力如何。「八三一太子站打死人」、「知專女學生被拋屍」、「科大學生被推下樓」……凡此種種,全都是拿不出任何確實證據,卻又有意無意引導讀者懷疑警方的假新聞。假如有一份專做假新聞的報章,可以成為公信力的代名詞,這個地方的傳媒業質素想必十分糟糕。

作為一項針對公信力的專業研究,有關學者竟然沒有先向受訪者明確定義何謂公信力。要知公信力三字說來簡單,但正因如此,每個人的解釋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報道是否基於事實?是否符合傳媒道德?用字是否合適?甚至有沒有錯字這些較瑣碎的元素,都能成為公信力的定義之一。而作為一項科學研究,首要工作正是要先撇除這些誤差成分。

但中大這項調查在計算公信力評分時,竟然只是向受訪者逐一讀出新聞機構的名稱,再要求對方評分。這與其說是簡單,不如說是粗疏。正如針對施政的社會研究,也不會只要求受訪者就自己對政策的整體觀感評分,大多情況問卷都會把政策分拆成多個部分,然後再逐點詢問受訪者,這樣才會得到較完整和豐富的原始資料(raw data)以供不同角度分析。

籠統詢問媒體公信力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有不同閱讀習慣的受訪者,會產生不同的觀感。筆者相信大多數人閱報的習慣,其實跟報章的公信力無關,因為如果所有人都把公信力視作選擇報章的首要條件,那一直自詡「公信力第一」的《明報》,理應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報章。

事實是,讀者選擇報章多是建基於個人習慣、價錢、內容豐富度、娛樂性等因素,不是每個人都會仔細閱讀所有新聞媒體,因此除卻自己看慣的媒體外,讀者對其他傳媒的印象都會較刻板,不清楚其實質內容,在評估公信力上自然會有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研究的進行時間是8月14至26日,正是社會氣氛較緊張的時期,而且反對派正在網上總動員製造仇警、反政府輿論。當時稍看社交平台的情況,大多數網民分享轉貼的,都是《蘋果》、《立場》一些標題內容較出位、圖片吸引眼球的報道。經過同溫層累積擴散後,很多讀者自然會花較多時間看這些媒體,而當養成習慣後,潛意識就會將個人喜好等同於公信力,同時對政治立場相反媒體的好感度就會下降,最後便出現反政府媒體評分較高、親政府媒體評分集體下跌的結果。可以說,這項調查實際反映的,其實是雙方陣營媒體的動員能力。

但中大這項調查最令人憂慮的地方,卻是某些傳媒得以利用「公信力」三字,「做新聞」時更加有恃無恐,例如《蘋果》昨日便報道自己「逆市升分……成為本港公信力第三高的報章」。假若「假新聞工廠」都能有貞節牌坊,暴力亦能成為真理,中大也算是親手賠上自己的公信力。

卓銘